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86-25-89686106

二维码

张嗣良

发布时间:2020-02-25|浏览次数:2633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中心(上海)主任。1963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历任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化工程研究所所长、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模型与控制分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理事。

学历及工作经历

1958 年 7 月至 1963 年 7 月 华东化工学院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学习

1963 年 7 月至 1970 年 12 月 华东化工学院抗生素教研组教师(助教)

1970 年 12 月至 1976 年 6 月 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合成制药教研组主任

1976 年 6 月至 1979 年 8 月 华东化工学院制药厂厂长、总工程师

1979 年 8 月至 1985 年 2 月 华东化工学院生化工程系教研组主任(讲师)

1985 年 2 月至 1996 年 10 月 华东化工学院生化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6 年 10 月 1998 年 7 月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8 年 7 月至 200l 年 7 月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 ) 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1 年 7 月至今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 ) 主任, 上海国强生化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学术兼职

1988 年 5 月至今 中国微生物学模型化与控制委员会理事

1989 年 8 月至今 上海微生会学会工业委员会常委理事

1998 年 10 月至今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委理事

2001 年 12 月至今 中国生化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

《化学与生物工程》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

张嗣良教授主要从事抗生素、基因工程等微生物药物产品的工业生产研究,1978年后致力于发酵工程的计算机优化控制研究,主要成果有:"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过程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及生物反应器装置研究"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有"用于过程优化与数据放大的自控发酵罐装置"等三项发明专利。

近期成果

张嗣良教授在已建成的某企业发酵车间留影张嗣良教授 1963 年大学毕业后从事轻工食品和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物代谢及工业生产研究,并以多学科技术交叉与系统综合为特点,坚持几十年来的长期实践和积累,对我国发酵与生物过程产业化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1. 对发酵工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七五”攻关期间主持谷氨酸与青霉素发酵过程计算机控制课题研究;“八五”期间,在华北制药集团进一步实现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解决了过程不平稳问题,达到 63000 u/m1 的国际水平。又在西安利君制药集团红霉素发酵攻关,发现了黄豆粉作为碳源使用后引起的次级代谢调控问题,打破了我国长期徘徊在 5000 u/ml 左右达 20 年之久的落后局面。 以上成果 199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999 年,在内蒙古金河工程饲料金霉素发酵中,首次采用了网络数据通讯技术实现呼和浩特到上海之间远程发酵过程实时诊断,把 50L 发酵罐实验室成果直接放大到 120m 3 生产发酵罐,使发酵水平提高了 30% 以上。在以毕赤酵母为代表的基因工程微生物高密度高表达培养研究中,运用参数相关理论 , 研究了工程菌在生长期的生理特征以及表达期醇氧化酶的诱导、启动与甲醇中毒的代谢流分布关系,使基因工程植酸酶在 12M 3 规模达到 3000 IU/ml ,建立了规模化工业生产关键工艺。基因工程疟疾疫苗由 70 mg/L 提高到 2.6 g/L 。此外,也推进了脯氨酸、赖氨酸、生物肥料、光生物反应器藻类大规模培养、微生物农药等研究,取得了进展。

上述一系列发酵产品优化与放大的成功,证明了运用先进传感技术,将生物反应器的物料流与细胞代谢流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的“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是科学和有效的。该工程技术先后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的企业和研究单位达 30 多家,涉及医药、轻工、食品、农业、环保等行业,为推动我国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内的发酵行业现代化技术改造作出了贡献。获 2002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 2001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2 年,以新一代食品添剂重要原料鸟苷发酵生产为对象,在反应器宏观尺度上发现了细胞代谢流的迁移,又进一步通过基因比较研究,发现非合成途径基因在物质与能量代谢流上对产物合成的作用,通过工艺改进,使鸟苷发酵单位由 16 g/L 提高到 34 g/L ,并使在日、韩价格竞争压力下濒临停产的工厂恢复生产。该成果 获 2004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 2003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对发展发酵过程优化与调控理论的贡献 张嗣良教授与青年教师一起在中试研究室1984 年,完成了国内第一本《生化工程参数检测与控制》专著。在此后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丰实和发展发酵过程优化与调控理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 “863” 等各类重大课题 40 多个,发表研究论文 100 多篇 ,其中 SCI 收录 20 余篇,涉及生物技术、化学工程、控制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知识。 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研究中,发现发酵过程中物料平衡与失衡的关键问题,提出不平稳问题的发现、分类与调整的理论与方法。在红霉素等其他发酵产品研究中,进一步提出在生物反应器中以细胞代谢物质流为核心的发酵工程学观点,形成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多水平问题研究的优化与放大技术,取得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的突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又进一步以多尺度系统的观点对发酵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基因、细胞、反应器不同尺度网络状态拓扑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过程信息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交互关系,证实了系统结构性变化和跨尺度观察与控制是发酵过程优化的必要手段,在鸟苷发酵上取得突破。并进而提出发酵过程基因、蛋白、代谢等组学综合研究为特点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

有关理论与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于 2003 年出版了重要专著《多尺度微生物过程优化》(化学工业出版社),郭慕孙等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4 年应邀在国际著名年刊 Adv Biochem Eng/Biotech 专集中撰写重要章节“ A Multi-Scale Study of Industrial Fermentation Processes and Their Optimization ”。在有关理论与工程化技术推动了我国发酵生产行业的现代化技术改造的同时,许多发酵工厂企业和大专院校已把有关论著作为培训技术人员的教材或重要参考资料。

3. 对我国发酵工程装备技术进步的贡献

1985 年起参加国家攻关计划制订,促成在生物技术领域三个攻关专题的设立,即 “ 生物传感器 ” 、 “ 用于发酵过程优化的在线计算机技术 ” 和 “ 系列化实验室生物反应器 ” ,并推进了从国外引进先进发酵设备制造技术。“ 七五 ” 期间负责的 “ 青霉素发酵计算机优化控制 ” 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工业规模发酵过程 pH 、溶解氧、排气 O 2 和 CO 2 的精确测量和计算机控制,第一次在工业规模发酵罐测得了氧传递系数、耗氧率等重要参数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在细胞代谢物质流理论指导下,研制了以生物反应器物料流检测为目标的具有 14 个检测参数的50L 发酵罐,成功地应用于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成为获得 2002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重要内容。领衔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又先后完成代谢流测量与大容量计算机相结合的发酵中试系统、带 pH 测量与补料控制的摇床、高性能大型发酵罐制造与控制系统研制、发酵过程数据分析软件包与远程诊断等,促进了我国生物反应器装备技术的现代化改造。

4. 对人才培养建设的贡献

作为学科带头人,在领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同时,促进了包括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手性化合物酶催化、海洋生化工程等领域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以严谨求实的作风培养了十多位青年学术骨干和 22 名硕士和博士,以及一大批工厂技术骨干。 此外,还坚持在课堂第一线,以学科交叉和长期的科研实践相结合,领导一支教师队伍努力创建“发酵工程学”精品课程,受到学生们欢迎,发酵工程博士点在全国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比中名列前茅。

鉴于长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1993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001 年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4 年,鉴于发酵技术成果对生物医药产品生产的重大贡献,被授予 中国药学发展奖 ,同年又被授予 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获奖情况

1 、“ F 型全自动发酵罐”获 1983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医药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2 、“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究”获 1997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3 、“青霉素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和新型搅拌器的研制”获 1997 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七

4 、“基于过程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及其生物反应器装置研究”获 2001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5 、“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生物反应器优化与放大技术”, 2002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6 、“红霉素发酵过程优化研究”,陕西省 2002 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7 、“新型食品添加剂鸟苷生产优化与发酵过程多尺度研究”获 2003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8 、“高比活植酸酶基因的获得及耐高温植酸酶的生产” 获 2003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七

9 、“新型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关键生产工艺”, 2004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此外,张嗣良教授还获得了 1993 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01 年获上海市优秀党员称号, 2003 年上海市劳动模范。

10、“基于细胞生理与过程信息处理的工业发酵优化新技术”,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近年来代表性论著

1、 张嗣良,金沙,徐愕辉,俞俊棠,青霉素发酵过程特点与控制对策,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 Vol. 15 ( 4 ):510-518 , 1989

2、金沙,张嗣良,俞俊棠,发酵过程自适应控制研究, 生物工程学报, Vol. 6 ( 1 ): 50-55 , 1989

3、张嗣良,叶勤,王永红,陆仕灿,青霉素发酵过程菌丝成球的过程特性研究,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Vol. 19 ( 5): 577-582 , 1993

4、叶开明,金沙,张嗣良,俞俊棠,生化反应过程的多变量自校正控制 —— 以重复流加青霉素发酵为例, 生物工程学报, Vol. 9(1):61-68, 1993

5、 张涛铸,谢幸珠,张嗣良,叶勤: g 干扰素工程菌发酵工艺研究,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19 , 153-158 (1993)

6 、王丽影,叶勤,张嗣良,吴自荣,王林发:基因工程枯草杆菌生产中性蛋白酶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1,690-695 (1995)

7 、夏宁茂,张嗣良,青霉素丝状菌球内氧浓度分布与生长模型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1995

8 、邱江,韩崇家,叶勤,张嗣良,红外光谱监测糖化酶发酵过程,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9 ( 6 ): 831-833 ,1999

9 、郭美锦,储炬,杭海峰,庄英萍,叶勤,张嗣良,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表达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 20 ( 5 ): 39-42 , 2000

10 、张明,樊滔,苏丽明,马天良,张嗣良,发酵过程中氧平衡的参数相关性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6 ( 6 ): 35-37 , 2000

11 、欧阳立明 , 张惠展 , 张嗣良,巴斯德毕赤酵母的基因表达系统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Vol.27No.2 : 151-154 , 2000

12 、欧阳立明 , 张惠展 , 张嗣良 , 刘志敏,巴斯德毕赤酵母的基因表达系统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Vol.27 No.2 : 151-154 , 2000

13 、段学辉 , 叶勤 , 张嗣良,啤酒酵母的通透性对 ATP 生产活性的影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Vol.26 No.1 ,2000

14 、杭海峰 , 张荣升 , 叶勤 , 张嗣良,红外光谱法原位监测亚微米树脂吸附反应,光谱实验室 , Vol.17 No.4 :378-381 , 2000

15 、黄明志 , 杭海峰 , 储炬 , 叶勤 , 张嗣良,人工神经网络在红霉素发酵过程状态预估中的应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Vol.26 No.2 : 162-164 , 2000

16 、黄明志,郭美锦,杭海峰,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发酵过程生长期的代谢计算,生物工程学报, 16 ( 5 ): 631-635 , 2000

17 、黄明志,杭海峰,储炬,张嗣良,生物过程在线监控远程多媒体报警系统的研制,微型机与应用, 19 ( 9 ):45-46 , 2000

18 、黄明志,杭海峰,储炬,张嗣良, 基于多线程技术的生物过程在线监控系统的研制, 微型机与应用, 19 ( 7): 47-50 , 2000

19 、段学辉 , 叶勤 , 张嗣良,啤酒酵母的通透性对 ATP 生产活性的影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Vol.26 No.1 :33-36 , 2000

20 、段学辉,张嗣良,耦合中空纤维膜超滤分离游离细胞催化合成 ATP ,微生物学报, 40 ( 6 ): 633-637 ,2000

21 、张明,樊滔,苏丽明,马天良,张嗣良,通过多参数相关性分析豆油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生物工程学报,16 ( 6 ): 751-754 , 2000

22 、郭美锦,吴康华,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黄大庆,张青峰,潘卫庆,毕赤氏酵母工程菌高密度发酵表达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的研究,生物工程学报, Vol .17 ( 4 ): 456-459 , 2001

23 、郭美锦,吴康华,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重组巴氏毕赤酵母恒化培养动力学及代谢迁移特性研究,微生物学报, Vol .41 ( 3 ): 617-624 , 2001

24 、郭美锦,吴康华,杭海峰,储炬,庄英萍,张嗣良,基因工程 Pichia pastoris 高密度培养条件研究,微生物学通报, Vol .28 ( 3 ): 6-11 , 2001

25 、吴康华,郭美锦,杭海峰,储炬,庄英萍,张嗣良,基因工程 Pichia pastoris 连续培养的生长及抑制动力学,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Vol . 27 ( 6 ): 605-610 , 2001

26 、欧阳立明 张嗣良 刘志明,基因定位修复技术 - 嵌合修复术,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Vol. 28(3):322-325 ,2001

27 、欧阳立明,周涛,薛冲,刘志明,张嗣良,人神经营养因子 -3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Vol.27(3): 258-260, 2001

28 、欧阳立明,周涛,薛冲,刘志明,张嗣良,人神经神经营养因子 -3 重组逆转录病毒的包装与鉴定,生物工程学报 Vol . 17(4):445-448,2001

29 、欧阳立明,周涛,薛冲,刘志明,张嗣良,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的 hNT-3 对大鼠成纤维细胞的感染,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6 , 2001

30 、谌颉 , 储炬 , 张嗣良 , 李友荣 , 静息培养基的筛选及在此体系中庆大霉素的合成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Vol.27 No.2 : 135-138 , 2001

31 、谌颉,储炬,张嗣良,李友荣,庆大霉素分泌过程初步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7 ( 6 ): 610-613 ,2001

32 、 .Ju Chu,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Jie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biosynthesis and secretionof gentamicin,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2,38/5 pp.815-820

33 、 Ju Chu ,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Ferment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recombinant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interferon α2a,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Biotechnology, 2003, 111(3):129-138

34 、 Jie Chen, Siliang Zhang, Ju Chu , Yingping Zhuang,Ethanol evolution rate: a new parameter todetermine the feeding rat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vermectins by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BiotechnologyLetters 26:109-113, 2004

35 、 Ju Chu ,Wenze Niu,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Effect of metal ions on the binding ofgentamicin to the peptidoglycan of 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 Process Biochemistry39 : 1145-1150 ,2004

36 、 Ju Chu,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 Optimization of cultural conditions for enhancing theexpression level of human interferonα2a by recombinant yeast, Process Biochemistry, 39 : 2069-2073 ,2004

37 、 Ju Chu, Siliang Zhang, Yingping Zhuang, Yongbo Song, Xianpeng Cai, Correlation between key enzymeactivities in the inosine synthetic pathway and inosine production, Process Biochemistry, 40 : 891-894, 2004

38 、 胡光星,郭美锦,储炬,庄英萍,张嗣良, DNA 改组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2(3):9-12 (2002)

39 、郭美锦,庄英萍,储炬,张嗣良,重组巴氏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表达 rHSA, 微生物学报, 2002 , 42 ( 1 ): 62-68

40 、刘咏梅,储炬,蔡现鹏,庄英萍,张嗣良,鸟苷发酵过程 DO 及 OUR 与鸟苷积累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 , 28 ( 3 )

41 、蔡显鹏,陈双喜,储炬,庄英萍,张嗣良,基于过程参数相关分析的鸟苷发酵过程优化,微生物学报, 2002 ,42 ( 3 ) 232-235

42 、扶教龙,张明,储炬,张嗣良,金霉素发酵初期的生长分析与混沌现象,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2 , 28 ( 1): 43-46

43 、扶教龙,储炬,刘玉伟,庄英萍,张嗣良,金霉素发酵过程的代谢特性及调控策略,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2 ,27 ( 3 ): 141-144

44 、陈双喜,蔡显鹏,王仲石,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鸟苷发酵优化研究,微生物学通报, 2002 , 29 ( 5 ):65-69

45 、蔡显鹏,陈双喜,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鸟苷发酵过程代谢流迁移的分析,生物工程学报, 2002 , 18 ( 5): 622-625

46 、陶纯长,谌颉,郭美锦,郭元昕,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链霉素抗性突变理性筛选 avermectin 高产菌株,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2 , 27 ( 9 ): 521-523

47 、蔡显鹏,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鸟苷发酵代谢过程分析,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2 , 28 ( 9 ): 5-9

48 、张嗣良,储炬,庄英萍,抗生素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2 , 27 ( 9 ): 572-576

49 、扶教龙,储炬,张明,庄英萍,张嗣良,金霉素发酵条件优化,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2 , 33 ( 12 ):583-586

50 、陈斌,庄英萍,郭美锦,储炬,张嗣良,中心组合设计优化梅岭霉素发酵培养基,高技术通讯, 2002 , 12 (12 ): 29-33

51 、赵见喜,李水龙,储炬,庄英萍,张嗣良,红霉素发酵过程次级代谢的混沌现象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2, 27 ( 12 ): 717-719

52 、蔡显鹏,储炬,张嗣良,芽胞杆菌生产嘌呤核苷的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2 , 22 ( 5 ): 9-14

53 、陈双喜,蔡显鹏,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鸟苷发酵过程中参数相关特性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9 ( 5): 464-466 , 2003

54 、陈斌 , 庄英萍 , 储炬 , 等 . 微生物发酵制备梅岭霉素 [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3 ; 1 : 17

55 、蔡显鹏 陈双喜 储炬 , 庄英萍,张嗣良,应用规模缩小方法的鸟苷发酵过程放大,微生物学通报, 30 ( 2 ): 61-64 , 2003

56 、丁乐洪,储炬 , 庄英萍,张嗣良,产黄青霉形态的显微图像分析,中国抗生素杂志, 28 ( 3 ): 131-133 ,2003

57 、宋勇波,蔡显鹏,储炬 , 庄英萍,张嗣良,肌苷合成关键酶活性与肌苷积累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学报, 43 ( 3): 361-365 , 2003

58 、 黄明志,郭美锦,储炬,杭海峰,庄英萍,张嗣良,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发酵过程表达期的定量研究,生物工程学报, 2003 , 19 ( 1 ): 81-86

59 、黄明志,蔡显鹏,陈双喜,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鸟苷发酵过程的定量和优化:抑制 NH4+ 离子积累提高了苷产量 70% ,生物工程学报, 2003 , 19 ( 2 ): 200-205

60 、晏秋鸿,陈斌,郭美锦,储炬,庄英萍,张嗣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梅岭霉素,药物分析杂志,2003 , 23 ( 4 ): 245-247

61 、郭美锦,储炬,庄英萍,杭海峰,张嗣良,基于氧碳平衡的重组巴氏毕赤酵母碳源代谢分析,化工学报, 2003, 54 ( 12 ): 1724-1728

62 、陈斌,庄英萍,郭美锦,储炬,张嗣良,南昌链霉菌生物合成梅岭霉素种子制备优化,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3, 28 ( 11 ): 641-644

67 、钱江潮,储炬,张嗣良等 肌苷和鸟苷生产菌中嘌呤核苷合成途径三段基因序列分析 . 微生物学报 2003 , 43( 2 ): 47-52

68 、扶教龙,庄英萍,黄明志,储炬,张嗣良,元素衡算和代谢衡算在金色链霉菌培养过程的应用研究,生物工程学报, 2003 , 19 ( 4 ) 471-475

69 、陈斌,庄英萍,郭美锦,储炬,张嗣良,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梅岭霉素,农药, 2003 , 42 ( 6 ) 19-21

70 、扶教龙,杭海峰,郭美锦,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金色链霉菌连续培养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高等学校化工学报, 2004 , 18 ( 1 ) 67-72

71 、汪利俊,丁满生,郭美锦,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重组人载脂蛋白 A-I( 米兰变体 ) 的复性及纯化,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4 , 17 ( 2 ) 81-83

72 、谌颉,储炬,庄英萍,张嗣良,罗家立,白骅,质谱仪在 avermectin 发酵过程中的应用,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 , 29 ( 1 ) 4-7

73 、扶教龙,张明,樊涛,储炬,张嗣良,金色链霉菌培养条件优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4 , 30 ( 1 )43-46

74 、庄英萍,陈斌,晏秋鸿,储炬,郭美锦,张嗣良,梅岭霉素发酵过程参数相关分析和优化,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 , 29 ( 1 ) 1-3

75 、胡光星,郭美锦,储炬,杭海峰,庄英萍,张嗣良,重组 Pichia 酵母( Muts )发酵过渡阶段关键酶活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4 , 30 ( 4 ), 392-397

76 、颜日明,郑华淦,庄英萍,郭美锦,储炬,张嗣良,剪切环境对南昌链霉菌形态和代谢的影响,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4 , 29 ( 9 ) 521-525

77 、张嗣良,储炬,庄英萍,黄明志,鸟苷发酵过程的多尺度问题研究, 生物加工过程, 2004 , 2 ( 3 ) 23-29

78 、刘新星,陈双喜,储炬,庄英萍,张嗣良,柠檬酸钠对枯草杆菌生长代谢及肌苷积累的影响,微生物学报, 2004, 44 ( 5 ) 627-630

79 、马文峰 丁满生 郭美锦 庄英萍等,重组人载脂蛋白 ApoA-I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条件优化,微生物学通报, 2004, 31(6):27-32

80、刘朋,杭海峰,储消和,郭美锦,储炬,庄英萍,张嗣良,盐霉素自身抗性高产突变菌株筛选,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02):101-104.